Board logo

標題: [導星相關] Qhy5影像不如Starfish的原因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strochild    時間: 2011-6-5 12:28     標題: Qhy5影像不如Starfish的原因

今天心血來潮把QHY5拆開來,並與之前拍攝的Starfish做比對,
終於確定有同好反應兩者畫質有差的主要原因,
兩台相機都採用MT9M001的感光晶片,理論上畫質應該非常相近,
MT9M001具有輸出10bit能力,
不過Starfish的電路板上可以看出其輸出腳位共接了從D2~D9等8支,
也就是有8bits輸出,
從QHY5的電路板看到卻只有D6~D9有輸出,
因此只有4個bits...
這點表示當初QHY5真的只是為了導星所設計的,
如果要拍攝影像,恐怕不是那麼合適.
以10bit輸出能力的chip而言,不管是QHY5或是Starfish,
都有點可惜了它了~
作者: astro182    時間: 2011-6-5 18:02

那有收件改善嗎?
作者: astrochild    時間: 2011-6-5 23:52

遲早會有合適的產品出線囉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6 10:33

starfish內的影像處理迴路也遠比QHY5好。
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7 09:40

我打算買starfish,有人要跟嗎?
作者: silentNight    時間: 2011-6-7 13:26

為何不買Lodestar Autoguider外國測試他是所有導星CCD最好的
作者: cslin2219    時間: 2011-6-7 16:40

可以等SBIG的STi
http://www.sbig.com/sbwhtmls/STi.htm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7 17:03

做了功課後的比較如下:

價格:類似

重:lodestar樂勝,starfish太重,幾乎是我可以接受的極限。

readnoise:starfish小勝

QE:lodestar小勝

暗電流:lodestar樂勝,但在短時間曝光下,兩部相機都不受暗電流影響。

感光面積:類似

解析力:starfish樂勝 (5.2um pixel vs 8.2 um)

導星接頭:starfish樂勝

軟體:starfish樂勝 (PHD guiding都有支援,但starfish的Mac版導星與攝影軟體很強)

對我來說,有Mac支援壓垮駱駝最後一根木材。

STi感光面積太小了,不考慮。

[ 本帖最後由 ALOHA 於 2011-6-7 17:05 編輯 ]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7 18:18

ALOHA 要不要考慮 SBIG SG-4 ?

使用時完全不用電腦,方便很多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7 20:38

黑箱作業,不考慮,因為根本不知道導星時發生了什麼事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7 21:30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6-7 20:38 發表
黑箱作業,不考慮,因為根本不知道導星時發生了什麼事。

我開始也有這個疑慮。這玩意的好處是,不放心的話,還是可以
接上電腦(透過 RS-232),監控導星過程的文字輸出。很像
以前用 modem 連上遠端主機,看文字界面的感覺。

剛開始這樣弄也有好處,就是可以根據這些輸出,調整
導星參數。像是最大導星指令時間,最小時間,aggressiveness 等。
幾次下來,跟赤道儀搭配穩定之後,現在都懶得去連線監控。

不過我還是會備著電腦,以防萬一。
作者: rogerrao    時間: 2011-6-7 21:52

林醫師您的X,Y aggressiveness各調多少啊?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7 22:16



QUOTE:
原帖由 rogerrao 於 2011-6-7 21:52 發表
林醫師您的X,Y aggressiveness各調多少啊?

X 0.4
Y 0.05
作者: rogerrao    時間: 2011-6-7 22:18

哇~~Y調這麼低啊!?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7 22:34



QUOTE:
原帖由 rogerrao 於 2011-6-7 22:18 發表
哇~~Y調這麼低啊!?

有時候會調 0.1,特別是用 EM200 時。

理論上,極軸對得夠準時,Dec 的偏移應該非常非常少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8 12:11

此外,SG4幾乎無法配合dither,這也是不考慮的原因。
目前不管是auto dither還是手動dither,導星CCD都得跟電腦連線。



上周末拍了張照片,用TOA150配像場修正鏡(f=1100mm),
5D2單張曝光5分鐘,總計28張,手動dither。
用DSS疊,疊合時使用三種方法解Bayer array:bilinear內插, AHD內插, Bayer drizzle。
然後用軟體自動偵測照片中的星點,同時計算星點的大小(FWHM),
上面那張圖是照片中星點大小的分佈:
實線是Bayer drizzle
破線是AHD
點線是bilinear

可以看出,bilinear內插疊出的星點最肥,約是2.95個pixel。
AHD疊出的好很多,約是2.5個pixel。
Bayer drizzle的星點最細,約2.4個pixel,相當於2.8角秒。
理論上Bayer drizzle可以拍出相當於同畫素數單色CCD的解析力。

bilinear與AHD都可以不靠dither,
但要做Bayer drizzle就非靠dither不可。
因為這一點,對我來說,所有不與電腦連線的導星頭都出局了,
因為很難去實作dither,不論是自動還是手動。
作者: astrochild    時間: 2011-6-8 12:21

嗯.列入筆記~
那dither要切多少是合理的?
判斷的依據為何?

[ 本帖最後由 astrochild 於 2011-6-8 12:53 編輯 ]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8 12:33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6-8 12:11 發表
此外,SG4幾乎無法配合dither,這也是不考慮的原因。
目前不管是auto dither還是手動dither,導星CCD都得跟電腦連線。

ALOHA 幫我找到了保留 Starfish 的好理由!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9 09:42



QUOTE:
原帖由 <i>astrochild</i> 於 2011-6-8 12:21 發表<br />
嗯.列入筆記~<br />
那dither要切多少是合理的?<br />
判斷的依據為何?

<br />

是指dither的偏移量嗎?

我是取十幾個pixel,
小於兩個pixel沒有用(因為Bayer pattern的周期是兩個pixel),
太大又沒意義。
所以大概合理的範圍是4個pixel以上,幾十個pixel以下。

我指的是攝影的相機上的pixel,不是導星頭的pixel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9 10:10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6-9 09:42 發表
我指的是攝影的相機上的pixel,不是導星頭的pixel。

所以實際操作時,要換算成導星頭的 pixel 是吧?
因為導星軟體對赤道儀進行校正時,看到的 pixel 偏移
一定是導星頭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9 10:19

當然。
不過知道主鏡與導星鏡的焦距、知道相機與導星頭的pixel大小,
要換算也沒什麼難的。

我自己是手動dither,輪流按一按上下左右鍵,
在PHD裡能看到星點有動,就算數了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6-10 08:56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6-9 10:19 發表
我自己是手動dither,輪流按一按上下左右鍵,
在PHD裡能看到星點有動,就算數了。

我一直在找自動化 dither 的解決方案,不然整夜都別休息了。

PHD Guiding 有 Server 模式,可以接受來自 Nebulosity (Windows, Mac OS X)
或者 ImagesPlus (Windows) 的 dither 指令。

如果用 Nebulosity 或者 ImagesPlus 控制相機,在曝光的間隔當中,
PHD Guiding 會收到暫停導星,位移,繼續導星的指令。

不過我沒真正用過,因為我習慣用 Canon 遙控器控制 DSLR。
買了 SG-4 之後,就更不可能玩這個功能。

也許改天要來試試看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10 09:57

Nebulosity我在平地試過,看來是可行,
如果只拿它存的raw檔來用,試用版就可以了,不必付錢。
要用fits檔的話,就得買。

另一個軟體是 http://backyardeos.binaryrivers.com/
這個要付錢,不然只能試用30天,但其實也不貴。
這東西就很單純是控制相機與dither而已。
還沒試過。

我也是習慣用Canon的軟體控制相機與下載影像,
其它軟體都會把影像檔檔名改得很“符合”天文攝影的需求,
但這也就表示之前管理檔案的方式都不再適用,很討厭。
作者: cslin2219    時間: 2011-6-10 15:07

Maxim dl 5內好像就有自動dither的功能 , 不過因沒有在用 , 所以不是對其功能清楚 .
作者: winson    時間: 2011-6-10 17:23

Maxim dl的自動dither功能用過幾次,發現有用時導星都不太圓,不知是那個地方沒設好,不知是否有人成功的可以分享一下。

[ 本帖最後由 winson 於 2011-6-10 17:24 編輯 ]
作者: wenjehpeng    時間: 2011-6-10 23:16



QUOTE:
原帖由 winson 於 2011-6-10 17:23 發表
Maxim dl的自動dither功能用過幾次,發現有用時導星都不太圓,不知是那個地方沒設好,不知是否有人成功的可以分享一下。

這次上山用CCDSoft  Auto dither plug in 也發現有很多問題

http://darkhorizons.emissionline.com/AutoDither.htm

step size 1.2 pixel
Dither pattern Spiral


Max dither  設為4 pixel(可拍64 可能設太大了)

亦即拍第二張它會移到 座標-1.2 , 0
拍第三張它會移到 座標-1.2 , 1.2
拍第四張它會移到 座標0, 1.2
拍第五張它會移到 座標1.2 , 1.2
拍第十張它會移到 座標-2.4 , 0

RGB各拍6
發現拍到B6張時 (18)
理論上它的座標應是 + 2.4 ,0
結果發現它一開始就在 + 5.4, 0
導星後居然把它又移回 0, 0 原點
當然就嚴重脫線
其實不曉得第幾張開始我就發現導星後都會移回0, 0 原點
(理論上移一到那一點就應把那一點當零點才對 不應移回0, 0 原點
)
為何會如此 我不知 我只知愈導愈差 L後就放棄auto dither guiding

作者: winson    時間: 2011-6-11 22:11

我之前用maxim dl做自dither感覺上不是很規律的移動,真是奇怪。
1.vc200+8300,好像設5個pixel的樣子,間隔約30秒。
放大100%裁切


2.fsq+5d,設9個pixel的樣子,間隔約30秒。
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6-11 23:32

導星拖線的方向都跟下一張dither的位移方向一致,
應該是赤道儀還在動時曝光就已經開始,或諸如此類的事,
可以查查看跟這類時序設定有關的地方。
作者: wenjehpeng    時間: 2011-6-12 11:34



QUOTE:
原帖由 winson 於 2011-6-11 22:11 發表
我之前用maxim dl做自dither感覺上不是很規律的移動,真是奇怪。
1.vc200+8300,好像設5個pixel的樣子,間隔約30秒。
放大100%裁切


2.f ...

第一張圖跟我這次拍B時的情況很類似
5 pixe 9 pixe 是 step size嗎
是的話 可能太大了
間隔三十秒可能太短
我設一分鐘 發現有時一分鐘過後還是不穩定
l
作者: winson    時間: 2011-6-13 23:21

我想應該也是設定上的問題,只是時好時壞不知那不對。
應該像彭醫師一樣設60秒以上試試穩定度如何。

[ 本帖最後由 winson 於 2011-6-13 23:32 編輯 ]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9-15 10:37

拿到star fish了。
試了一下,可能因為內部的影像處理要花時間,
雖然曝光時間可以設很短,但最快就是0.5秒傳一張影像給電腦,不能更快。
雖然不能做到像即時影像那樣,但0.5秒一張導星算是夠快了。

在Mac上starfish專屬的導星程式一灌好,
導星頭接上去就馬上被認出來,然後可以馬上使用,
跟QHY5+Windows的驅動程式地獄相比簡直就是隨插即用,不必動腦。
只是,starfish專屬的導星程式不能自動dither,
Mac下目前也沒有為天文攝影設計的EOS相機控制程式,
要在Mac下dither,只好用Canon EOS utility控制相機,
然後手動dither,這樣太累了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9-15 13:46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9-15 10:37 發表
拿到star fish了。
試了一下,可能因為內部的影像處理要花時間,
雖然曝光時間可以設很短,但最快就是0.5秒傳一張影像給電腦,不能更快。
雖然不能做到像即時影像那樣,但0.5秒一張導星算是夠快了。

在Ma ...

該用 Windows 時就用吧!
作者: mychat    時間: 2011-9-15 16:06

可以用 Parallels Desktop 或 VM
然後安裝 windows
我目前就是這樣用..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9-15 19:57

是用windows啊,不過,同是MacBookPro,
跑MacOS時電力可以撐五到七小時(有無線上網),
在BootCamp下跑WinXP只有兩個小時左右。
用Parallel跑XP也差不多是這樣,
實在是對XP的電源管理很感冒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完全用MacOS來跑,
在山上,電力可是跟水一樣重要的資源。

不過,如果可以告別QHY5,
那應該也就可以告別XP了,
下次試試用Win7來跑,看會不會省電一點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0:29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9-15 19:57 發表
是用windows啊,不過,同是MacBookPro,
跑MacOS時電力可以撐五到七小時(有無線上網),
在BootCamp下跑WinXP只有兩個小時左右。
用Parallel跑XP也差不多是這樣,

的確如此!

http://www.itworld.com/software/ ... erformance-shootout

這篇文章說明得很清楚

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0:33

補充一下

如果犧牲一小部份對於 EOS 的控制功能,在 Mac OS X 底下用 Nebulosity ,是可以
搭配 PHD 進行 Dither 的。這是我唯一知道的解決方法。反正 EOS 拍天文時,重要
的設定就那些,用 Nebulosity 也夠了。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1:48

是的,nebulosity可以用。
不過,在thesky的部份我還是無法擺脫windows......

記得第一次帶筆電上山時,
龍哥在旁邊問:你的電夠嗎?
我大言不慚說:沒在怕的,MacBookPro可以撐五個小時以上。
結果才兩小時不到,XP就顯示電力不足了,
趕緊發動車子接電出來....... 囧
作者: flightmouse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2:08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9-15 21:48 發表
不過,在thesky的部份我還是無法擺脫windows......
...

要不要試試看 SkySafari for Mac OS X ?
我在手機上有裝,用了這一陣子覺得蠻好用的...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2:15

有支援馬賽克嗎?
看了看它的網站看不出來有沒有這功能。
作者: flightmouse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2:20

馬賽克應該是不行...
這就殘念了... 我真的是沒有想到這個功能...  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9-15 22:54

不過新的the sky x好像有這功能,
我要再研究研究。




歡迎光臨 台灣業餘天文攝影愛好者論壇 (http://astro.freebbs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5.0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