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ard logo

標題: [數位單眼] 7月底的作業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2 23:13     標題: 7月底的作業

七月22~24及七月30晚的作業
共同資訊
相機: Canon 450D ir filter改uvbir
望遠鏡:200 f/5牛頓
赤道儀: losmandy G-11
導星: 自製離軸導星 + QHY5 + phd +apt相機控制軟體
處理: DeepskyStacker + Photoshop CS4

1.ngc6559 iso1600 15min*7



2.pelican nebulae mosaic失敗作品,iso1600,上半部15min*8下半部15min*7,但是下半部受月光影響,所以接縫明顯


3.ngc6992,iso1600,15min*25


另外銀河中心附近,鏡頭拍的馬賽克,還在傷腦筋中,容後再補
作者: astro182    時間: 2011-8-3 07:38

李老師隨便拍就有這麼多好作品,真是上山爽拍的啊!不過那隻鳥的下半身你真的把它給輕忽了!!!
作者: astrochild    時間: 2011-8-3 07:43

這真是名付其實的牛作品!
作者: newman    時間: 2011-8-3 11:10

漂亮啊...!
尤其NGC6992非常的讚!
作者: 蔡逸龍    時間: 2011-8-3 12:33

ngc6992 讚喔
作者: 史考賓    時間: 2011-8-3 14:38

差15分鐘差那麼多,下次真要用力曝
很好的比較圖
作者: 祐祐    時間: 2011-8-3 16:01

讚讚讚!!!
三張全部都很讚,都非常漂亮

我覺得應該是李老師所說的受月光影響啦,15min*8和15min*7在相同的天空環境之下,差異應該會小到看不太出來的程度
作者: winson    時間: 2011-8-3 20:22

漂亮
作者: chriswu    時間: 2011-8-3 22:34

星點真是扎實, 顏色也豐富...  真是讚!!!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3 23:02

謝謝各位
看到:"鳥的下半身"就讓我忍不住想開下半身的鳥的玩笑,真糟糕。
不過我會找時間將鳥的下半身好好拍一下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4 12:41

頭兩張照片雜訊都很強,
感覺上曝光時間已經那麼長了,集光力也強,
不該還有那麼多雜訊才對。

如果不告訴我曝光時間,我會猜那是單張15分鐘而已......
作者: 祐祐    時間: 2011-8-4 14:49

李老師的iso 1600單張15分鐘,會不會就是造成ALOHA兄所講的元兇呢??
覺得背景如果過白過亮,會吃掉主體目標星雲的"畫質",會讓星雲的訊噪比降低??
如果天候條件不是那麼好,光害.月亮.霧氣.雲氣..的影響下,用iso 1600單張15分鐘是不是太久了,會造成背景過亮而影響畫質??

不過用大牛頓拍長焦,單張可以拍15分鐘,星點是這麼圓又漂亮,用的又不是em400等級的赤道儀,是很了不起可以翹著屁股走路

[ 本帖最後由 祐祐 於 2011-8-4 15:02 編輯 ]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4 15:02

應該不至於,
F5,ISO 1600,15分,要擔心的是很亮的天體中心會爆掉,
背景應該是完全OK才對。

只要背景沒爆掉,ISO1600 15分的背景應該比ISO800 15分的還要好,
因為ISO1600的讀出雜訊比較低。
作者: 祐祐    時間: 2011-8-4 15:06

看來我用iso 800拍10分鐘是太保守了,下次要恢復用iso 1600來拍了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4 15:36

小心亮天體爆掉

我目前的標準是F7.3,ISO1600,5分鐘
作者: 祐祐    時間: 2011-8-4 16:06

感謝ALOHA兄

我沒有標準值,不過我有幸運數字,那就是iso 1600 單張8分鐘,用了這個數值,儀器會乖乖的天氣會很穩定
這大半年上山的天氣很差,好像可以歸咎於沒用幸運數值的關係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4 17:14

我下班再研究看看,目前能想到的原因
(1)頭兩張調好後,我有將亮度飽和度向下調,感覺比較乾,或許因此會有雜訊高的感覺
(2)單張太少,才7~8張,或許在dss疊合時會因為疊合計算方法不同而多殘留雜訊(目前light 用中位數[email=kappa@#$%]kappa@#$%[/email]忘記了),想請教aloha:light的疊合你有何看法?張數多少,有無dither你的疊合計算法有何不同?
(3)....想不到了
不過我不會猜是iso或曝光時間,iso高會讓亮的地方爆掉,(dynamic range變小)不會讓暗的地方雜訊高
曝光時間....短一點,讓張數多一點,作dither會不會好一點?應該試一下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4 17:35

dither一定比較好,這一點無庸置疑。

DSS裡的light我通常只用average,
張數夠多(10以上)的話才會用kappa-sigma clip
median我從來都不用。

dark裡的頭"Dark Optimization"我通常會勾,
如果dark的溫度略有不同,這個功能可以多少補償一點回來。

或許第一件事是檢查DSS處理過後的單張影像跟疊好的影像是否有所不同。
如果疊9張,雜訊應該比單張弱3倍。
作者: 蔡逸龍    時間: 2011-8-4 21:57



QUOTE:
原帖由 ALOHA 於 2011-8-4 17:35 發表

DSS裡的light我通常只用average,
張數夠多(10以上)的話才會用kappa-sigma clip
median我從來都不用。

喔, 這一定要來問個清楚了, 我的認知是 :
1. 2張取average, 3張(含)以上median, 十幾張以上(DSS內建議好像是>14)可以用kappa-sigma clip(標準差=2 loop=3~5).
這樣能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干擾源(如飛機, 人造衛星, 流星..)
2. 張數很多時, avearge趨近於median

張數3~10, 為何不用median, 是因為做drizzle之故嗎? 選drizzle的話, 我也是都用average

[ 本帖最後由 蔡逸龍 於 2011-8-4 21:58 編輯 ]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4 22:10

我這次用median來處理
(1)ngc6559:應該有好一點








(2)pelican 上半身,下半身羞於見人:處理的早期靠看出比median kappa clipping好,但是後來處理得比較鹹濕,雜訊好像比較多,研究一下吧

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4 22:18

張數3~10, 為何不用median, 是因為做drizzle之故嗎? 選drizzle的話, 我也是都用average

其實該用median,會用median kappa是因為.....它看起來比單純median眩,其實我沒有認真研究兩者的區別,
但在張數少的時候,我是遵循類似於你的原則:
(1)2~5張:average
(2)6-10張:median(kappa)
(3)天空狀況好:用average
(4)有查覺突發狀況(人造衛星、車燈、閃電等)就用median(kappa),
不過median跟median kappa顯然只是名字像,骨子裡不一樣,研究完再說,謝謝提供意見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8-4 22:27



QUOTE:
原帖由 蔡逸龍 於 2011-8-4 21:57 發表
1. 2張取average, 3張(含)以上median, 十幾張以上(DSS內建議好像是>14)可以用kappa-sigma clip(標準差=2 loop=3~5).
這樣能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干擾源(如飛機 ...

無論張數多少,如果分布是常態,average 在統計上都能得到最好的 S/N。所以,如果沒有
出現離群值(outlier),像是飛機,飛碟,人造衛星等,我都用 average。

一旦出現 outlier,average 就會被影響而失真,尤其是樣本數(張數)不多時,影響會很明顯。
此時用 median 才是個好選擇。

沒有離群值,且資料是常態分布時,張數越多,median 就會越接近 average。因此,如果拍了
100 張,每張都沒有人造衛星或者飛碟出現,用 median 或者 average 差別不大。

Sigma Clip - Average 則兼顧好的 S/N 與捨棄離群值二個優點,但是前提是樣本數(張數)要夠
多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8-4 23:05



QUOTE:
原帖由 祐祐 於 2011-8-4 15:06 發表
看來我用iso 800拍10分鐘是太保守了,下次要恢復用iso 1600來拍了

http://www.clarkvision.com/artic ... dex.html#unity_gain

只有 5D, 5D2 的 unity gain 是在 ISO 1600,其他的 EOS 相機
都沒這麼高,多半位於 ISO 1000 ~ 1300 之間。

除了 5D 或者 5D2,其他相機把 ISO 設定在 1600 就超過了相機的 unity gain,
除了降低動態(亮部容易過曝),其實好處不多。

450D 的 ISO 設定在 800 或者 1000 附近,會比較合理。

[ 本帖最後由 HJL 於 2011-8-4 23:13 編輯 ]
作者: justin    時間: 2011-8-4 23:29

各位討論的很詳盡
讓我們這些新手可學習更佳的影像處理方式
請繼續囉

[ 本帖最後由 justin 於 2011-8-4 23:33 編輯 ]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5 09:15

林醫師回答了大部份的問題,以下是兩個小修正。

不論張數多寡,average永遠比median有更好的S/N,而且好的程度是一定值。
所以我幾乎從來不用median。如果要去掉outlier,就用average配合sigma clipping。
在我能想像得到的情況裡,median只有在張數少,又要去掉outlier時才有用。
但即使是這樣。我也寧可先進photoshop把人造衛星等東西從單張曝光中抹掉,
再進DSS把所有曝光用average疊起來。
只是,這招對Bayer drizzle不管用,就連sigma clipping都不能與Bayer drizzle並用,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另一是unity gain。
我從來沒真正搞懂這東西的意義。
在一般情況下,一個讓我看了四五年還搞不懂的東西,它是nonsense的機會很大,
不過,Roger贏得我夠多的尊敬,這邊讓我先假設是我自己太笨。
即使假設Roger是對的,他自己有寫,unity gain主要影響的是high light,暗部品質仍然要看讀出雜訊。
對大部份的機種來說,從ISO800到ISO1600,讀出雜訊仍是下降的,
所以除非對亮部有所顧慮,使用ISO1600對很暗的天體仍然有利。
而包括5D2在內,一但ISO高於1600,讀出雜訊便不再下降,這時使用更高的ISO就沒有任何意義了。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5 10:11

進photoshop改過的東西dss不是不接受嗎?還是只要檔案格式存正確就okay?
作者: ALOHA    時間: 2011-8-5 10:45

說錯了,我是Photoshop改過之後進Registar疊。
作者: 蔡逸龍    時間: 2011-8-5 12:24

很好的討論, 我喜歡
作者: scottlee    時間: 2011-8-5 12:38

我對iso的看法:看了很多人的理論,結論是450d iso開800"平均"最好,但我的經驗是:開1600對暗部最好,至於亮部嗎...只要不過曝就okay,所以
(1)200 f/5 牛頓:iso1600曝15分鐘(拍很亮的東西例如M42我會減少曝光時間)
(2)400 /2.8鏡頭:iso1600曝3分鐘(不導星)或iso400曝15分鐘(導星)
請教各位曝光的習慣如何?

對啊,這種討論很健康的啊,應該多討論討論,也感謝各位回應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8-5 13:48



QUOTE:
原帖由 scottlee 於 2011-8-5 12:38 發表
請教各位曝光的習慣如何?

在 5D2 上,我最常用 ISO 800。1600 偶爾用,特別是在物體
比較暗,周圍沒有亮星時。

不過就算用 ISO 800,很多暗的物體,原來以為拉不出來,後來都
拉出來了。

曝光時間則落在 5min ~ 15min 之間,看 LCD 顯示的 histogram
山峰位置調整。我習慣把山峰放在 10% ~ 20% 之間。
作者: 史考賓    時間: 2011-8-5 17:35

雖然我的經驗值很低,處理相片技巧又差,
但以我的經驗來說ISO1600,10min是最好的情形,以前的400D也一樣,
相片張數不會增加太多,不會占太多容量,疊加起來也比ISO800-10MIN平順,比較不受雲的干擾及晃動的機率會減少,
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都用ISO1600,10min,除非在平地拍,及低角度拍,當然還要考慮月光(背景)亮度,
經驗不足,不足參考 ,
作者: mychat    時間: 2011-8-30 19:14

看到大家精彩的討論,真的學到很多

我有一個問題,如果我有平地,氣溫29-31度
曝光10分鐘,這樣是要開 ISO400 比較好,還是 ISO800 或 ISO1600 比較好
有加光害濾鏡,之前試過 ISO400 及 ISO800 都沒有過曝
ISO1600 我還沒試過
作者: 史考賓    時間: 2011-8-31 00:08



QUOTE:
原帖由 mychat 於 2011-8-30 19:14 發表
看到大家精彩的討論,真的學到很多

我有一個問題,如果我有平地,氣溫29-31度
曝光10分鐘,這樣是要開 ISO400 比較好,還是 ISO800 或 ISO1600 比較好
有加光害濾鏡,之前試過 ISO400 及 ISO800 都沒有過曝 ...

哈哈~我再連回去

http://astro.freebbs.tw/redirect.php?tid=1310&goto=lastpost#lastpost

祐祐說:注意平地高溫所引起的熱噪等問題

除非你覺得RGB熱噪訊能夠除掉,或者紅色斑點畫面你能接受,那只要不過曝就好了
但我懷疑氣溫29-31度能曝那麼久,之前試過只用ISO800-5min就粗糙到不行了.
所以現在除非寒流來,不然我不會在平地架望遠鏡拍星雲

我也一直在想12度C的溫度是不是不適合曝ISO1600-15 min,可能要8度C以下才適合,猜測中...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8-31 10:23

平地的高溫(> 20 deg C)下,是否適合用 DSLR 拍深空?我的淺見是 Yes and No.

理論上,只要能在相同的溫度下做 dark,而且單張曝光時間不因為光害而過曝,
其實沒理由不能拍深空。

上面這段敘述的關鍵字,我認為是 "相同的溫度下"。這麼高的環境溫度下,稍微一點點
溫度變化,dark 裡面的暗電流變化量就很大,比 0 deg C 來得大很多。也就是說,溫度越
高,dark 的準確程度就越差。因此高溫下拍深空,比較難得到高品質的作品。

用有冷卻的 DSLR 可以改善這個問題,因為低溫下,做出來的 dark 會比較準確,
原因是微小溫度變化產生的暗電流變異量較小。
作者: HJL    時間: 2011-8-31 10:28

補充一下

史考賓提到 "粗糙到不行" 的暗電流訊號...

其實在 DSLR 背後螢幕上看到的影像,都是被 "拉" 過以後的資料。
正的原始資料 RAW 沒這麼亮,也都可以輕易用 dark
去掉(假設 dark 是準確的)。
作者: mychat    時間: 2011-8-31 19:10

感謝兩位解感,受益良多

一直以來,我都以為 ISO 越大熱噪就越大
所以在平地要調到 ISO400 比較不會產生熱噪

今天把之前在大武崙拍的不同 ISO值照片拿來比較

氣溫 26-27度
Canon 450D 改+杭橙光害濾鏡
曝光 10分鐘 ISO400

曝光 10分鐘 ISO800


以上雨張都是左上角裁切
另外再來比較 Dark
曝光 10分鐘 ISO400

曝光 10分鐘 ISO800


原來我以為 ISO 越大,熱噪越大
沒想到好像差不多
不過可以看出 ISO 越大,暗部會比較亮
我一直以為熱噪=讀出雜訊
原來這是兩回事,ALOHA 大師提到

對大部份的機種來說,從ISO800到ISO1600,讀出雜訊仍是下降的,
所以除非對亮部有所顧慮,使用ISO1600對很暗的天體仍然有利。
而包括5D2在內,一但ISO高於1600,讀出雜訊便不再下降,這時使用更高的ISO就沒有任何意義了。


看來 ISO 越高拍暗的天體是比較有利的,但不要高於 1600
我一直以為 ISO 越高熱噪越大,所以想說揚 ISO 調低,就比較沒有熱噪
其實熱噪是跟曝光時間有關的,所以曝光時間一樣,ISO越大,並不會增加多少熱噪
不過可以把暗部曝出來

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..




歡迎光臨 台灣業餘天文攝影愛好者論壇 (http://astro.freebbs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5.0.0